近期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(簡稱“自然科學基金委”)在其官方網(wǎng)站上發(fā)布了《2024年不端行為案件處理結果通報(第二批次)》,披露了包括陜西某高校教師劉建妮在內的10起學術不端案例。劉建妮因在項目評審中請托、約定答辯問題,并泄露評審專家身份為他人提供幫助而受到嚴厲處理,包括撤銷項目、追回資金、取消申請資格和評審專家資格等。
劉建妮,被譽為“破譯化石密碼的女科學家”,學術成就斐然,曾入選“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”并獲得“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”。然而,她不僅請托其他評審專家,還泄露自己的評審專家身份,為項目申請人提供幫助并泄露評審信息,這些行為嚴重破壞了評審公正性,引發(fā)了對其學術道德的廣泛質疑。
科研項目評審中的請托亂象已久,自然科學基金委對此高度重視。2023年初,自然科學基金委便審議通過了針對評審專家被“打招呼”的專項整治工作方案,決心根除這一頑疾。請托現(xiàn)象不僅存在于低級別科研項目,高級別項目中更為嚴重。有的申請人或依托單位“撒網(wǎng)式”請求關照,甚至直接“圍攻”會議評審現(xiàn)場,極少數(shù)評審專家還主動泄露身份或作為“中間人”幫助申請人向其他專家“打招呼”。
請托評審專家之風若蔓延,將嚴重毒害科研生態(tài),對社會風氣產(chǎn)生負面影響,不利于科技強國建設。自然科學基金委此次聯(lián)合紀檢監(jiān)察組開展專項整治,顯示出對請托亂象的零容忍態(tài)度。請托行為背后可能牽涉腐敗問題,如利益交換、將公器變?yōu)樗嚼龋嫦舆`法犯罪。
整治科研項目評審“打招呼”頑疾需重拳出擊,同時需從凈化科研生態(tài)、滌蕩不良風氣著手。評審專家應懷有敬畏之心,勇于抵制“打招呼”,不能被收買。專項整治請托亂象只是常態(tài)化治理的第一步,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。